小编:我母生我叫妃方,脚板顿土土就崩,手指指天天就窿,煽风驶船不讨帆。 据说我还在摇篮中的时候,祖母就唱着这样的雷歌,让它伴我入眠。雷州是雷歌的海洋,童叟都会唱上几首。雷剧团也如山稔花遍布雷州各地。在我还未读小学时,一听说雷剧班要来我们村演出了,
“我母生我叫妃方,脚板顿土土就崩,手指指天天就窿,煽风驶船不讨帆。”
据说我还在摇篮中的时候,祖母就唱着这样的雷歌,让它伴我入眠。雷州是雷歌的海洋,童叟都会唱上几首。雷剧团也如山稔花遍布雷州各地。在我还未读小学时,一听说雷剧班要来我们村演出了,父亲便提前一天在戏台前搭好简易坐具,许多乡亲也同样各自占了一席之地。有的嫁出去的女人,听说演雷剧了,也赶回来看。乡亲们到了傍晚往往比平时早点收工,不管白天多累,都扎到戏台前看戏。那时的戏台是用木板和竹竿之类铺搭起来的。傍晚,母亲给我们兄弟一些零用钱,我们拿着它就往戏场跑。戏场的周围早已摆好了长长的小摊,如果逢夏,这里有洁白的汤圆、黄澄澄的黄皮果、鲜红的荔枝、切成一块块的西瓜和菠萝、散发着香气的白粥和芝麻糊、从油锅里捞起“腻煎圈”和油条,还有白粑、叶搭粑、田艾粑……当时大家都比较穷,这些东西对小孩很有诱惑力。就这样,戏还未开台,家长给的钱我们便花完了。
雷剧演出之日,也是我们小孩的“节日”,我们在演出之前追赶打闹,或做游戏,或去抢没有点燃的鞭炮来再点燃。我认为最精彩的还是放礼花,那五彩缤纷的礼花在天空如各色花朵绽放,引发一声声感叹。最后的一朵礼花带着一种我们叫“炮头”的东西,大家都集中精力观察着它从空中落到哪儿,然后大人小孩一起去抢。大家认为如果谁能抢到“炮头”,神公会给给他全家带来一年好运。当然,抢到“炮头”的,明年这个时候必须买来礼炮在这儿放。雷剧刚开演,玩伴一般都走到自己的父母身边,我是躺到父母的身上看戏,看着看着,戏台上的人物渐渐地模糊——我睡着了。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我读小学,慢慢地喜欢上雷剧,看了前面的内容,就想了解后面的。如果明天是双休日,我会看到雷剧演完。我最喜欢“杂子”(小丑),他的动作滑稽,语言令人忍俊不禁。也喜欢看武生的高难度动作,如有一位武生翻筋斗,从一个凳子跳到2米多高的椅子上,它给人带来欣赏杂技般的过瘾。那时剧团很卖力,往往演到夜里2至3点,场子也坐得满满的,观众摇着蒲扇如醉如痴地观赏着。
到了读初中的时候,我就不喜欢雷剧了。记得有一夜,我正在看雷剧《薛仁贵征东》,哥哥说:“你回家,我讲《薛仁贵征东》故事给你听。他们吱吱呀呀半天,我们才知道一点内容。不如看小说,半小时就可以了解许多故事情节,而且可以提高作文水平。”我跟哥哥回家,听他讲故事,觉得故事比雷剧更有吸引力。
也是从那时期起,“忽如一夜春风来”,电视、影碟机“飞入寻常百姓家”抢走雷剧许多观众。到了今天,电脑已遍地开花,雷剧的观众更少了。
虽然我因个人的兴趣冷落了雷剧,但雷剧有山稔花一样顽强的生命力,它以独特的美在各地神诞之日吸引着人们,老年人更是铁竿票友。它还是保持广东省四大剧种之一的地位,它在许多方面可以跟京剧相媲美。雷剧的魅力是柴扉关不住的,它最终还是“一枝红杏出墙来”,打上省城、京城,得到许多大奖。如《抓阄村长》首次进京演出,就拿下了中宣传“五个一工程”奖;林奋凭雷剧《梁红玉挂帅》荣获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项——梅花奖。雷州歌也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虽然冷落了雷剧,却爱上雷歌。我对雷歌的真正兴趣主要是受原雷州市文联主席何希春先生的影响。他创作了大量的雷歌,作品雅俗共赏,读后齿颊留香。俗的琅琅上口,易背易传;雅的与七绝几乎一样,如《跨江》:“峭壁摩天雄赳赳,水拍云崖遏轻舟。浊浪呼啸穿峡出,犹似巨龙翻滚游。”我钦佩他还有一个原因:他是一位鲁迅般的斗士!他常用雷歌鞭挞坏现象,这方面的歌在他的《南渡河之歌》中比比皆是。有一些人很怕他,怕自己的不正当行为被他知道,他会编出一首歌来批评。古人有七步诗之说,有时候,他也可以七步吟成一首雷歌。他的雷歌与时代脉搏一起跳动。如海康县在全省第一个搞包产到户,他马上创作,写出《包字灵》:“吃大锅饭饿生症,责任到人田出金。钱多粮盛百症治,仙丹都没包字灵。”当时广东省领导还不敢搞包产到产,听说陈光保县长这样这样做,认为这不是社会主义道路,在会上批评他。“保伯”据理力争,并引用《包字灵》来说服领导。
从他那儿,我认识到雷歌短小精悍,也像其它作品一样能激浊扬清,陶冶情操,抒写心怀。它也可以像诗歌一样概括力强、手法多样、情趣盎然、耐人寻味。于是我痒了,也拿起笔来学写雷歌。后来,我在教学上偶尔引进雷歌,结果也能激发起学生很高的学习兴趣。如有次我讲到夸张手法时,曾引用了上面第一首雷歌《我母生我叫妃方》。我把我这种做法写成教学论文,竟得到了何希春主席的赞赏,他的鼓舞把我引上雷歌创作之路。
雷州有一大群喜欢唱雷歌、也喜欢研究雷歌的人。出版雷歌个人专集的有教师、工人、农民等,原县委书记、原湛江政协主席陈光保就出过几本雷歌专集。《雷州歌大典》、《雷歌大全》两部鸿篇巨著就是雷州人爱雷歌、研究雷歌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