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地方戏剧的前世今生

城事生活 湛江日报 乡村雷剧的演出戏台下 浏览

小编:作为一个地方戏剧,近30年来,雷剧经历了两大尴尬,先是墙外开花墙内不香——雷剧艺人获得国家最高戏剧艺术大奖,而雷剧在本土逐渐失去青少年观众;再是墙内开花墙外不香——雷剧复兴,本土民间剧团及青少年观众等市场元素回暖,而雷剧的艺术创新难以持续,走

  雷剧回暖渐热,既体现了地方经济发展对传统文化的反哺效应,又体现了职能部门主导地方特色文化发展的强力。

  今年4月初,在“三打两建”活动中,以沈某为首垄断湛江民间雷剧市场的一个“戏霸”团伙被打掉,市场秩序迅速恢复,雷剧演艺市场开始了渐暖回热的态势。


乡村雷剧的演出戏台下,小戏迷好奇地看着演员上妆。

  作为一个地方戏剧,近30年来,雷剧经历了两大尴尬,先是墙外开花墙内不香——雷剧艺人获得国家最高戏剧艺术大奖,而雷剧在本土逐渐失去青少年观众;再是墙内开花墙外不香——雷剧复兴,本土民间剧团及青少年观众等市场元素回暖,而雷剧的艺术创新难以持续,走出去难。

  雷剧的未来在哪里?在政府不断采取强力措施扶持这一地方特色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下,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审视雷剧的前世今生。

  前世:不断融合

  与中原的其他地方剧种不同,雷剧一出现,便纲张目举于娱乐与商演两大旗帜下,极少受各种礼教的束缚。

  在平剧、昆曲、粤剧还处于男优反串女角的时代,雷剧便处于以女角主导的姑娘歌时代。

  解放前,雷州半岛尚属僻远之地,“蛮女讴歌”的古风,恰恰造就了雷剧所受束缚极少的文化艺术发展环境。

  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李仲光《重建御书楼上梁文》有“听取欢谣,敢陈善颂”,记载了当时雷州歌谣的史实。“自娱”式的对唱,很快融合了由寇准带入的中原木偶戏分幕演出的形式,传承了由戏曲家汤显祖传入的元曲精粹,从“对唱”逐步走上了“娱众”途径———即登台为观众歌唱。又因为这种表演是以女歌手为主角的,所以群众称之为“姑娘歌”,其表演团体也被称为“姑娘歌班”。

  姑娘歌的表演,初为一男一女持一扇一巾,边歌边舞。姑娘歌班始在城市街头卖艺,后为农村庙会献唱。后来,出于以歌寓教、扬善贬恶的需要,清雍、乾之际,姑娘歌班在每台对唱之后,加唱一段规劝世人去恶从善的“劝世歌”。

  雷剧的起源与雷州方言族群的形成密不可分。雷州话是闽南语系的一种次方言,明初,宋室南迁雷州的闽人形成了雷州方言族群,语言、歌谣是相伴相生。明至清初,由于文人名士的参与,雷州歌从民间的口头创作进入了书面创作阶段。雷州明末举人清顺治进士洪泮洙、清康熙进士陈瑸、清乾隆进士陈昌齐、清乾隆举人黄清雅等对雷歌都情有独钟,且有佳作传世。

  后来,为丰富“劝世歌” 的演出内容及产生良好的演出效果,艺人便虚构情节,分角上场唱演故事,并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这类演出活动的“雷州歌班”,产生了雷剧的初始阶段——雷州歌剧。

  清中叶嘉庆、道光年间。清乾隆三十六年进士海康县人陈昌齐编写的《断机教子》,成为雷剧第一个剧本。清乾隆末在海康县北和圩成立的“高天乐雷州歌班”, 乃第一个专业雷州歌班。这一时期,雷州艺人还向粤剧学习,在动作、唱腔等方面进行了全盘改造,形成了自己早期的艺术风格。

  清末民初是雷剧的成熟时期。当时,海康县优贡生黄景星是雷州歌、雷剧方面的名家,他不仅编写了剧本《姐妹贞孝》,还创办了“道南印务局”,收集并印刷发行雷剧剧本《学堂影》、《反状元》、《郭子仪拜寿》、《玉明宝袋》、《真假状元》等300多种及《雷州歌篮》、《雷州歌谣话初集》、《雷州歌韵分类》、《通俗杂字歌全韵》、《榜歌分类法汇选目录》有关著作,为推广、繁荣雷剧作出了杰出贡献。雷剧的繁荣,吸引了大批兄弟剧种艺人的加盟(民国初年,遂溪县下芋圩木偶粤剧团著名演员伍周才、粤剧班主“花旦超”自愿加入雷州歌班),同时也吸纳了新的艺术元素,丰富了雷剧的表演艺术,为雷剧表演艺术提高创造了条件。

  经过近三百年的努力,雷州人民在当地民歌雷州歌的基础上,吸收了元曲及兄弟剧种(粤剧、潮剧)的艺术元素,创立了独特的地方戏曲剧种——雷剧。

  今生:入选“非遗”

  至今,雷剧仍保留着格律森严的唱词体系,每句七字,四句为一自然段,,可在每句首加“歌垫”二至三字。变格类即是服务于表演内容的需要,在第三与第四句之间加若干句,名为“长句歌”,唱完后再续上第四句结束。新编剧目唱词多用变格。

  雷剧唱做并重,尤重唱。由于声腔脱胎于雷歌,因而带有鲜明的民歌风格,抒情、婉转、悦耳动听。传统的表演特技有“脱绳”(用于《白蛇传》演出中),“吊辫”(用于《穷鬼斗饿贼》演出中)等。“椅子功”(用于《十五贯》演出中),以及“山大王”的“吐牙”、“喷火”等。行当称谓除类同于其他剧种如生、旦、净、末外,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称谓,如“骚旦”,(指称卖弄风骚的淫妇或伶俐、风趣的少女);“婆脚”(老妇人);“乌衣”(中年妇女)、“瘦仔”(打筋斗演员)、杂脚(打诨插科的滑稽演员)等。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解放军军政歌舞团艺术专家指导下,雷剧艺术界开始了雷剧唱腔的改革与剧本创作的探索,谱创出“抒怀腔”、“田腔”、“四三板”、“喜悦腔”等二十多个新腔调,整理了雷剧传统名曲《开天门》、《将军令》、《坐门楼》等,丰富了雷剧音乐体系,为雷剧走出雷州方言区作出了不懈努力。八十年代后,涌现出了《抓阄村长》、《雷神的传说》、《梁红玉挂帅》、《大义定雷州》等优秀剧目(其中《抓阄村长》曾获国家首届“五个一工程”奖)。雷剧名人辈出,知名编剧有吴茂信、卢凌日等;音乐作者有陈湘、詹南生、何堪泰、吴兆生、邹光福、陈尚湘、曾健等;知名演员有符玉莲、金由英、洪玉生、李景龙等。新一辈的代表人物林奋(广东省剧协副主席、湛江市实验雷剧团团长)还获国家戏剧梅花奖。

  雷剧,使湛江文化备受关注。1997年,雷州市获评广东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7年,雷州市再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09年,雷剧入选第三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6月,雷剧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承:打破僵局

  作为地方特色文化的重要代表,雷剧曾面临传承危机,由于创新乏力,市场不振等因素,本土文艺界对雷剧研究不深,指导无力,导致雷剧的理论家底单薄。行内更缺评论、音乐、编导方面的人才。对地方剧种投入不足,湛江唯一的公办雷剧团一度面临生存维艰的境况。受电视、网络与新艺术形式冲击,雷剧的观众群体日渐老化。

  灿烂的雷剧文化薪火由谁传承?这一严峻的命题一度让我市文艺界忧心忡忡。

  近年来,随着我市对雷剧文化事业日益关注,这一传承僵局正在打破。近雷州一地,今年便计划资助排练3部大戏;资助雷剧参加湛江市第八届艺术节;组织群众业余雷剧爱好者参加湛江市第八届艺术节小戏小品专场演出;资助参加广东省第七届演艺大赛;举办第二届大型雷剧唱腔比赛;出版雷剧唱腔选集;出版雷剧唱腔MTV;举办培训班;添置传承设备;召开雷剧艺术研讨会。

  官方的扶持在发力,民间的传承也在不断创新。

  雷剧的代表性传承人金由英是文化馆的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一辈知名雷剧演员。她在职期间和退休后,传教出不少年轻演员,其中有戏剧梅花奖得主林奋。

  传承僵局打破,艺术之花竞放。创建于1956年徐闻县雷剧团,50多年来,一直活跃在雷州半岛戏剧舞台,年平均演出场次230多场。2008年,徐闻县雷剧团代表湛江市参加广东省第十届艺术节汇演,荣获了省第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2009年参加广东省第十届艺术节展演获得团体演出、编剧、导演、音乐唱腔、演员五项金奖殊荣。创建于1959年的湛江市实验雷剧团,现有演职人员75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22人。1992年晋京演出现代雷剧《抓阄村长》,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002年晋京演出古装雷剧《梁红玉挂帅》,演员林奋获得中国第十九届戏剧表演最高奖——梅花奖。该团参加广东省第二、三、四、五、六届演艺大赛,林奋、庄海英、洪保明、黄桂、林继伟、陈善贤、陈乃焕、唐金凤、何银铃、陈杰等先后获得金奖8枚、银奖22枚、铜奖28枚;该团演出《梁红玉挂帅》、《貂婵》参加第八、第九届广东省艺术节分别获得演出银奖和单项金奖,2011年小雷剧《争家婆》获第八届中国滨州·博兴小戏艺术节优秀推荐剧目,主演陈乃焕获最佳表演奖。去年,该团雷剧《海毗情》参加第十一届广东省艺术节获优秀剧目二等奖。

  除了大型团体全力传承雷剧文化之外,民间的雷剧艺人也频作创新尝试。以广州番禺茂德公草堂为创作基地的雷人歌班,全部由雷州籍艺人组成,在“班长”王弄的带领下,创新出独一无二的雷州腔摇滚,并将雷剧念白与饶舌相结合,创出新型念白,王弄表示,今天的传统雷剧是昨天的地方流行曲,他正尝试让雷州歌成为今天的流行曲。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