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访国家队教练、湛江籍“南拳王”何强
“武术起源于中国。继20年前的北京亚运会之后,我这次又能在‘家门口’——广州参加亚运会,真是太荣幸了!20年前,我作为运动员上场竞技拿到金牌;20年后,我又成为中国武术队教练,指挥弟子夺取冠军。这是我作为习武之人的荣耀,我深深为之自豪。”
首棒火炬手何强接过在湛江传递的亚运火炬
在广州亚运会总共产生的15枚武术金牌中,中国队独获9金,成为最大的赢家。其中,武术套路比赛总共有8个小项,中国武术队摘取五金,中国选手袁晓超11月13日早上更是以高分卫冕冠军,获得广州亚运会的第一块金牌。丰收之际,40岁的国家队教练、湛江籍“南拳王”与记者分享了他的喜悦。
成长:从小喜欢比划 10岁进体校
湛江籍武术世界冠军何强是土生土长的雷州人,因多次参加世界性及全国性大型武术比赛夺得南拳冠军而被冠予“南拳王”称号;曾在全国众多武术运动员中以高票数赢取“中国十大武星”、“中国武林百杰”、“广东省十佳运动员”等称号。
“我从小就喜爱施展拳脚,经常自己比比划划,一直希望长大后能向习武方面发展。”回想30多年前的学武经历,何强打开了话匣子,向记者讲述起了自己的成长经历。1980年,何强加入了雷州当地的业余体校,开始接受武术的专业训练。没有任何基础的他,在学习上付出的努力比别人多得多。“从懵懂到熟练,这个过程不是‘艰苦’这两个字可以简单概括的。那时候,为了自己的爱好,只能咬牙拼搏。”
努力和坚持,使何强的技术很快得到了提高,他开始在各类比赛中崭露头角。在经过各类比赛的磨练和层层选拔后,1984年何强得到了进入广东队的机会。
扬名:“天道酬勤” 蝉联两届亚运会金牌
从粤西一隅的雷州到大都市——广州,当年这位朴实的男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陌生的环境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再加上当时语言不通的障碍,我曾经迷惘,也曾经困惑。”何强回忆说。当谈及他是否因此而产生放弃的念头时,何强语气坚定地说:“没有!”
刚入门时,他也曾经想过,学习武术只是为了将来找个好点的出路,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就业机会,但当何强深深痴迷上习武后,武术成为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说,为了弥补自己技术方面的缺陷,追上成绩较好的队员,每天他都起早摸黑地练习,并且主动放弃多个休息的时间,就连礼拜天,他也在训练场上“加班”。
成功的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何强从一个毛头小伙儿变得成熟了,表现优良、成绩优异的他,被从广东队选拔到国家队,并在20岁时,代表国家队出征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凭借过硬的技术水平,灵敏的临场应变能力,他一举获得了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1994年广岛亚运会两块武术金牌。
“‘天道酬勤’是我人生的最好写照。只要有努力的付出,就会有成功的收获。从1980年,到1990年,十年的艰辛,换来了在北京亚运会上为国争光的荣耀时刻,再苦再累我都觉得值得!”
心得:张弛有度 亦师亦友和弟子建立深厚情谊
当何强退役后,他并没有离开武术这个他挚爱的行业,毅然选择了担任广东省武术队南拳主教练,用一颗赤诚之心,继续为南粤和中国武术挥洒汗水。
“作为一名选手,需要的是经验和自己很好的掌控能力。选手是在前台,会有一个团队支持你。而作为一名教练,需要的不仅仅是经验、掌控力,还需要很好的选材和培养苗子的技能,要有纵观全局的智慧和能力,所以在后台工作的教练更加辛苦。”
“我是一个张弛有度的教练”——这是何强对自己的评价。因为是运动员出身,何强更加明白运动员的需求,知道训练队员的方法技巧。在平时的教学中,他会严格地要求学生,要他们认真对待自己的选择,明确自己的目标,不容有一刻的放松和粗心。然而,在课下,何强又展示了他和蔼可亲的一面,经常和自己的学生打成一片,很乐意倾听他们的心声,并尽己所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亦师亦友,何强和弟子之间早已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在平时,除了要求他们练好武术专业技能外,我还注重培养他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加强他们的文化修养,以便在竞技比赛时更有头脑优势,并且将来能更好地适应生活。”何强关注的不仅仅是运动员的训练情况,他更关心的是他们的生活和未来。事事为人着想,样样以人为先,何强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理念。
在他的带领下,中国青年武术队、中国武术队,多次参加国际比赛并屡屡获奖,培养出袁晓超等一大批优秀运动员。
自1990年成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后,中国武术事业蒸蒸日上。特别是男子南拳比赛,金牌皆为中国队的囊中物。展望中国武术的前景,何强笑着说,海内外喜欢武术的队伍正在发展壮大,如今在技术上也有了飞跃性的进步,可以说发展到一种全新的面貌,希望今后再接再厉,进一步推广普及,争取能早日进入奥运会。
希望:借办省运之机再振湛江武术雄风
“这次回家乡湛江参加亚运会火炬传递令我更加精神振奋,带来了更为强大的力量!”40岁的何强是广州亚运会火炬传递湛江站的第一棒火炬手。
作为一个湛江人,尽管平时工作比较忙碌,没有什么时间回到家乡,但何强内心对雷州半岛的牵挂却没有因为距离而减淡。
“很感谢家乡对我的培养和支持,借着在湛江站传递亚运火炬的机会,我再次回到这片熟悉的热土上,我充分感受到了家乡人的热情。”言语中,何强洋溢着对家乡的感激之情。
在谈及湛江武术发展的时候,何强告诉记者,“总体上来说,湛江武术拥有悠久传统,底蕴深厚,涌现出一大批人才,但在发展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很遗憾,这次广州亚运会没有湛江籍的武术选手参赛。其实,湛江武术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应该更加注重发掘基层的体育武术苗子,同时加强对教练员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教练员素质,并且对运动员进行全面、系统、规范性的训练。其中,最重要的还是要培养运动员自身对武术的热爱,只有把自身的兴趣爱好与职业相结合,这样运动的生命力才会更加长久。”
何强希望湛江能借助2014年举办广东省运会的机会,提高广大市民对武术运动的关注,促进武术事业的发展。他说,自己会尽力回报家乡。
如今亚运会的武术比赛落下了帷幕,何强说在总结好这一阶段的成绩和经验后,会再接再厉,投入到下一轮工作中,为接下来的世锦赛、世界杯做准备。